pp电子(中国游)官方在线平台

欢迎来到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

邮箱入口 |

联系pp电子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新闻中心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站内公告

化肥行业:“暴雷”与“换道”

发布时间:2020-03-11     次浏览
2019年,行业内几大化肥上市公司相继“暴雷”、“换道”。多家企业或完成破产清算,或转战其他领域,从化肥行业黯然离场;与此同时,企业的重组和整合也不断上演。无论是退出还是整合,最终都在不断推高化肥行业集中...

       2019年,行业内几大化肥上市公司相继“暴雷”、“换道”。多家企业或完成破产清算,或转战其他领域,从化肥行业黯然离场;与此同时,企业的重组和整合也不断上演。无论是退出还是整合,最终都在不断推高化肥行业集中度,肥料行业越来越“寡头化”。

化肥行业“暴雷”与“换道”背后的源动力是什么?

       当前,化肥行业正处在产能过剩矛盾的化解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期、新旧发展动能的转换期。盘点刚刚过去的2019年,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这一年企业“暴雷”事件多发。
      “暴雷”只是表象,它本质是行业转型压力的集中释放,表明整合和洗牌进一步加速,以新的技术、产品、服务和模式为核心的“换道”创新正在发力。

上市公司“暴雷”不断

       2019年,最让行业错愕和唏嘘的是几大肥料上市公司相继“暴雷”。氮肥行业去产能最先发力。个中原因,除了因为严重的产能过剩这一共性原因,还有其自身的特殊因素:一是与磷肥、钾肥相比,氮肥行业集中度不高,可谓群龙无首,洗牌在所难免;二是与复合肥的地域性相比,氮肥是高度同质化产品,全国范围内的竞争更为激烈。

       2019年,化工上市企业整体好于全行业,但有3大上市企业均彻底剥离了氮肥板块,退出肥料行业。广西柳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曾是华南地区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现代化工及化肥生产基地,2019年11月,柳化股份尿素设备全部低价拍卖。广西河池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中国化学工业曾经的500强之一,2019年转身成为一家医药公司。尿素产能一度达到百万吨的贵州赤天化集团有限公司也在这一年转战健康领域,从化肥行业黯然离场。在高浓度磷复肥领域,曾经的行业翘楚四川蓥峰实业有限公司告别了曾经的舞台。2019年,这家企业完成了破产清算,化肥业务不复存在。复合肥行业曾靠灵活的配方、省工省力以及注重服务和品牌效应连续辉煌了20年,一直是化肥行业盈利最为稳定的板块。但在2019年行将结束时,一组来自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的数据令业内人士心碎:截至当年10月,行业利润率仅3.7%。这说明复合肥行业终于出现了20年来首个拐点。也是在这一年,被认为是中国新型肥料领军制造商和复合肥产销量领先的某公司爆出资金问题。当然,对企业而言,这也许只是暂时的困境,但它揭示出,整个化肥行业剧烈的格局调整,已经从上游基础性化肥顺着产业链而下,向二次加工的复合肥领域蔓延。复合肥行业最为残酷的竞争已经揭幕。

整合大戏连连上演

        有人走了,也有人来了。行业转型期往往也是重组和整合的高潮期,最终会不断推高行业集中度。
        2019年,两次大手笔的整合,引发行业震动。首先是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的频频动作。当年12月,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显示,集团实控人变更为中化集团。鲁西集团素来被认作是尿素行业的风向标,中化集团旗下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化肥分销商,年销量达千万吨。此次重量级整合,显然对行业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更大的整合还在后面。农历新年之前,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集团“两化合并”爆出重磅消息:双方农化资产率先整合,并入中国化工集团此前收购的先正达集团旗下。这是一个全球年收入为225亿美金的世界级农化巨头。在先正达集团统一运作下,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协同效应将更为有力,也将为中国农化行业带来更为强劲的变革。与“两化合并”一样引人关注的还有“两磷合并”。2019年6月26日,由贵州开磷控股集团、贵州瓮福集团合并而成的贵州磷化集团正式揭牌。业界评价,这是我国磷复肥行业诞生的第一个航母级企业集团。有人做过粗估,“两磷合并”后,高浓度磷复肥和新型肥料产能将达800万吨左右,综合实力可排世界第二。“两化合并”与“两磷合并”,除了表明化肥行业最终会走向若干家大企业主导行业的格局,还提出了横在化肥行业面前的重大疑问:未来,谁将主宰这个行业?答案或许有两个:第一个,以央企、国企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将成为这个传统制造业的格局重塑者。它们将在未来发起更多整合重组,引领行业走向集中;第二个,从上游到下游,拥有布局更完善全产业链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发展更稳健。无论是退出,还是整合,一个不容置疑的趋势是,肥料行业将越来越“寡头化”。这既是国内行业竞争的自然产物,也是应对未来国际化竞争的必然要求。

绿色发展成为动力

       无论是“暴雷”,还是“换道”,推动这一轮化肥产业变革的,来自于同一个原动力——绿色发展。化肥行业曾经长期自豪于“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化肥是刚需”。但凡事皆有度。对中国化肥行业而言,产能过剩导致的无序竞争以及化肥滥用,确实到了必须重整的时候了。

       在中国化肥学术圈,有一张流传甚广的图表。这张图表显示,欧洲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化肥用量就进入负增长通道,而粮食产量不降反增。这张图表给中国肥料行业的启示是,化肥的使用有边际效应,并非越多越好。肇端于2015年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就是这样出台。时至今日,这一政策成为撬动行业格局的最大动能。截至2019年底,已有15个省(区、市)宣布辖区实现化肥使用量负增长。与化肥使用零增长、负增长相关的政策接二连三。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化肥过量和不合理使用导致土壤退化的行为被纳入法律层面受到监管。当年12月1日,被认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实施。与过往不同的是,这部法律追责范围可延伸至食品(农产品)生产、种植、管理、销售等各环节责任人。自然,化肥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也将受到法律追责。
       引人关注的还有在浙江进行的实验。2019年8月,浙江省制定了《关于试行农业投入化肥定额制的意见》,要求农户实名购买肥料、定额使用,全程可追溯。这相当于对农田使用化肥量进行了硬性规定,超过指标将进行处罚。这大约是迄今最硬核的规定了。
       除下游倒逼外,化肥行业自身的环保压力,也成为这个行业洗牌的加速器。2019年,生态环境部正式开展为期两年的磷矿、磷肥和含磷农药制造等涉及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的“三磷”专项排查整治行动。临近2019年末,化肥中有毒有害物限量国家级标准出台。这个强制性标准等于给化肥行业设置了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显然,这是一个夹杂着阵痛的转型过程。没有核心竞争力、步伐缓慢或战略判断失误的企业,最终会“暴雷”倒下。

重新校准发展方向

      在行业自身矛盾和全球用肥形势倒逼下,未来化肥企业或许有两种选择:做大肥还是做特肥?做产品还是做服务?换言之,企业要基于自身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重新校准跑道。如果原有模式已不适合自己,就必须换道。

       在产品层面,未来的企业或许将分化成两大类,一类专注做大肥,一类专门做特肥。
       大肥是行业对氮磷钾和常规复合肥的俗称。特肥是对具有特殊功能肥料的称谓。这类产品除了提供营养之外,还能解决土壤退化、植物病害和农产品品质等特定问题。依托规模效应和价格杠杆,大肥行业将形成高度集中的市场格局,被为数不多的大型或超大型企业集团垄断。这在氮肥、磷肥领域表现将格外明显。大肥企业走规模化路线,特肥企业走的是小而美的发展模式。特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聚焦作物的差异化产品和专业化服务。这点大肥企业很难做到,特肥企业因而获得了成长空间。目前行业涌现了一批专注土壤改良、减肥增效、作物品质的新品牌。如果说大肥和特肥的定位是企业在产品层面的抉择,那么,聚焦服务则是化肥行业围绕中国农业变革在发展模式上必须进行的创新。今天,中国农业有两大突出痛点:在种植端,农村劳动力断层现象突出;在消费端,城市中产阶级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日增。而这两点,都蕴含了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巨大需求。

       化肥企业近水楼台,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开展农业服务,解决农村谁来种地的难题;同时依托技术优势,提升农产品品质,打造品牌农业。从种到收再到卖,整个产业链上都有盈利点。
       近两年,中化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金正大集团旗下信息服务平台——金丰公社推出的土地托管和菜单式服务模式,都是在摸索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道路。对化肥行业而言,这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也是一项充满机遇的事业,更是饱含着情怀的事业。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化肥行业的变革同样如此。经历洗牌的阵痛,这个行业必将找到新的增长点,迎来发展的又一轮春天。


pp电子

电话:0562-2652662

E-MAIL:thjt@700zhe.com

地址:安徽省铜陵市翠湖1路2758号

  • 移动端

  • 公众号

辰光云统计平台
网站首页